原標題:排放量超過全國40%的“中國上市公司碳排放榜”里,藏著哪些秘密?(有刪減)
目前上市公司碳排放披露水平參差不齊、幾乎沒有A股公司主動披露相關數據。
11月17日,“中國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(2021)”在由《財經》雜志主辦的“碳中和高峰論壇”上首發。榜單上100家公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合計為44.24億噸,超過全國排放量的40%?!爸袊鲜泄咎寂欧排判邪瘢?021)”由“總量榜”和“強度榜”組成??偭堪?,按照上市公司2020年度直接和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,由大到小排序,強度榜則按上市公司每萬元營收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,由大到小排序。
榜單涵蓋了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100家高碳排放公司,他們分布在石化、化工、建材、鋼鐵、有色、造紙、電力、航空等八大高耗能行業。
2020年9月,習近平主席宣布,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,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。此后一年里,所有與減碳相關的工作都開始提速。中國猶如處在巨變前夜,政府、企業、第三方機構……各方都在摸索、試水。
中金公司估算,參考2020年的價格水平,未來40年,碳中和將撬動約140萬億投資。如此龐大體量的資金將流向何處?在近半個世紀的減碳之路上,哪些行業的命運將被改變?哪些企業又將首先受到沖擊?
首當其沖的,是高耗能行業。2020年度,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99億噸,占全球總量約30%,居全球首位(見圖1)。而能源相關排放,主要是煤、石油、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燃燒,約占中國碳排放總量的90%。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覆蓋的八大重點行業——石化、化工、建材、鋼鐵、有色、造紙、電力、航空,便是耗能主力。據中創碳投統計,2020年度,八大行業的碳排放總量合計約占全國碳排放的80%(見圖2)。
圖1:全球及各國歷年二氧化碳排放量

圖2:2020年度八大行業碳排放占比

以當下全國碳市場約50元/噸的碳價來計算,企業每購買1萬噸碳排放權,就要增加50萬元成本。在總量控制較為嚴格的歐洲,碳價約為50~55歐元,每購買1萬噸碳排放權,成本高達400萬人民幣。
碳排放數據對高耗能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無論是衡量經濟效益、還是制定發展規劃,碳排放帶來的額外成本,都將成為決策時必須要考慮的因素。而企業增加的成本,也將以各種方式,不同程度地轉嫁出去,最終影響每一個人的生活。
為支撐全國碳市場建設運行,上述八大重點行業,已經連續多年開展碳排放數據核算,并上報給政府部門,但目前并未對公眾公開。2021年7月16日,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,首批納入2162家電力企業,后續將逐步納入另外7個行業。
以當下全國碳市場約50元/噸的碳價來計算,企業每購買1萬噸碳排放權,就要增加50萬元成本。在總量控制較為嚴格的歐洲,碳價約為50~55歐元,每購買1萬噸碳排放權,成本高達400萬人民幣。
碳排放數據對高耗能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無論是衡量經濟效益、還是制定發展規劃,碳排放帶來的額外成本,都將成為決策時必須要考慮的因素。而企業增加的成本,也將以各種方式,不同程度地轉嫁出去,最終影響每一個人的生活。
為支撐全國碳市場建設運行,上述八大重點行業,已經連續多年開展碳排放數據核算,并上報給政府部門,但目前并未對公眾公開。2021年7月16日,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,首批納入2162家電力企業,后續將逐步納入另外7個行業。
榜單展示


注: 榜單中的碳排放主要是指二氧化碳排放; 碳排放數據來源中,標注*,為中創碳投&《財經》雜志的估算數據,標注**的企業,自己有披露,但以調整后的數據排名,標注為空的企業,均采用自行公開披露數據; 部分港股上市公司營收按1港幣=0.85元人民幣折算。
總量榜前十名的公司,排放量接近全國的20%;前二十名的公司,排放量占到全國的1/4左右。


注:榜單中的碳排放主要是指二氧化碳排放;碳排放數據來源中,標注*,為中創碳投&《財經》雜志的估算數據,標注**的企業,自己有披露,但以調整后的數據排名,標注為空的企業,均采用自行公開披露數據;部分港股上市公司營收按1港幣=0.85元人民幣折算
從碳排放榜看高碳行業發展趨勢
榜單上100家企業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,合計約44.24億噸。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?BP能源統計,2020年度,中國大約排放了99億噸二氧化碳,也就是說,這些公司的碳排放總額占全國的44.7%。
電力公司的直接排放,與其他行業外購電力產生的間接排放,可能造成重復計算。但是,間接排放在這些企業的排放總量中占比很小,即使考慮重復計算的問題,上述占比也很可能超過40%。
高額的占比,意味著這些公司在碳中和行動中處于重要地位,也需要承擔更多社會責任。
100家企業,只有47家主動披露了2020年度碳排放總量。由于港交所對企業編制ESG報告的要求較為嚴格,港股上市公司的披露情況要明顯優于A股。榜單上,51家A股上市公司,僅4家主動披露;23家A+H股上市公司,僅3家未披露;26家H股上市公司,同樣僅3家未披露。
從分布來看,上榜企業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體現了一定的“二八效應”。排名前二十的企業, 2020年度排放量都在5000萬噸以上,合計排放約占百家企業總排放量的62.5%。
而總量排名前十的企業,2020年度排放量均超過1億噸,合計排放約占百家企業總排放量的46%。也就是說,這些“大塊頭”們,排放總量幾乎接近剩余所有企業排放總和。
排名前二十的企業,均為各自領域的龍頭。其中,電力8家,水泥6家,數量占比70%。
剩余的6家公司,分別是石化行業的“兩桶油”——中國石油(601857.SH)和中國石化(600028.SH)、煤炭行業的中國神華(601088.SH),鋼鐵行業的寶鋼股份(600019.SH),以及有色行業的中國鋁業(601600.SH)和中國宏橋(1378.HK)。其中,中國神華的排放,并非主要來自于其煤炭開采業務,而是來源于其發電業務。這一點,也同樣適用于榜單中其他煤炭開采企業。
分行業來看,電力、水泥、鋼鐵三大行業的排放總量規模相對更大。其中,電力與水泥行業的公司更是占據了總量榜前五名。
圖3 榜單各行業不同碳排放區間的公司數量分布

企業排放總量受到行業特性的影響,但首先與自身經營規模密切相關,而強度榜則更清晰地突出了行業特性。
強度榜衡量的是企業每萬元營收所產生的碳排放量。碳排放強度排名前30的企業,幾乎全部來自于電力和水泥行業,而前10名,則幾乎被電力行業包攬。
從行業強度分布圖可看出,電力、水泥的排放強度要遠高于其他行業。鋼鐵行業雖然排放總量較多,但強度相對較小。而化工行業的排放總量相對較少,但強度相對較高。煤炭企業,排放量中的大部分來源于其發電業務,強度也相對較高。
作為石化行業的龍頭,中石油與中石化,雖然排放總量過億,位列前十,但由于營收規模巨大,每萬元營收的碳排放量僅不到0.9噸,強度較低。
圖4 榜單各企業碳排放強度分布

據中創碳投統計,八大重點行業合計約占2020年度中國碳排放總量約80%。而在這八大行業內部,電力、鋼鐵、建材合計占比約86%。其中,建材行業的排放,又主要來源于水泥。
綜合來看,電力、鋼鐵、水泥這三大行業,在中國的減碳行動中尤為重要。
水泥行業任重道遠
植被和土壤是自然的皮膚,水泥則是人類社會的皮膚。數字水泥網的調研報告顯示,2020年度,水泥行業排放的二氧化碳約占我國排放總量13%。在工業大類中僅次于鋼鐵行業。
石灰石是制造水泥的主要原料,水泥行業的排放,約50%來源于于石灰石在高溫鍛造下產生石灰的過程。東方證券研報顯示,水泥生產的過程排放占我國總工業過程排放的75%左右。
從榜單來看,水泥和電力一樣,屬于總量、強度”雙高“的行業。除亞泰集團、金隅集團、中國建材擁有較多的非水泥業務收入外,其余水泥企業每萬元營收產生的碳排放量為12~20噸不等。
原材料和生產工藝的限制,加大了水泥行業的脫碳難度。據中金測算,2019年,鋼鐵行業的綠色溢價為22%,而水泥行業綠色溢價高達156%。所謂綠色溢價,是指使用零排放燃料、技術的成本會比使用當下的化石能源、技術的成本高多少。簡而言之,就是以當下的狀態,需要為零碳排多付出多少成本。
中金預計,到2060年,鋼鐵行業的綠色溢價可下降至7%左右,而水泥行業僅能降至67%??梢?,水泥行業的脫碳之路尤為艱難。
水泥企業
水泥企業的碳排放,主要集中在熟料生產過程。將石灰石、黏土、鐵礦石等原材料混合研磨后,得到生料,再將生料送入水泥窯中高溫煅燒,產出熟料。這一過程,需要使用外購電力、燃燒化石能源,并在石灰石分解過程中產生大量二氧化碳。
水泥上市公司的數據披露同樣有限,我們的估算方法是:水泥企業碳排放=各產品產量×可比產品綜合能耗限額×單位能耗碳排放因子+熟料產量×單位熟料過程碳排放強度保守值
其中,產品種類主要有熟料、水泥、混凝土。各類產品的單位能耗,參考政府規定的單位產品能耗限額值,即“可比產品綜合能耗限額”。根據不同產品生產過程消耗的主要能源種類,選取對應的碳排放因子。
對于生產熟料的過程排放,我們根據行業碳排放特征數據庫,獲取每單位熟料產量的碳排放強度。
結語
碳中和,表面是環境議題,本質是經濟發展與政治博弈議題,重點在于能源革命,關鍵依靠技術突破。最根本的,還是在于設計機制、形成合力,驅動自利的個體,為了實現全人類的福祉而努力。
碳中和背景下,上市公司在低碳方面的表現,越來越成為重要的投資決策因素,公眾對上市公司披露自身碳排數據也產生了更高的期待。
上市公司積極承擔社會責任,在低碳減排上付出實實在在的努力,將有利于增強自身競爭力、影響力,從而提升企業價值。做到公開、透明,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。
注:
1、對于每單位能源產生的碳排放量,以下統稱為“碳排放因子”,對于每單位產量產生的排放量,以下統稱為“碳排放強度”
2、標準煤是指熱值為7 000千卡/千克的煤炭。由于不同能源的發熱量不同,為了便于比較及統一核算,通常會將它們折算成標準煤。
3、加權方式:燃煤碳排放因子×燃煤比例+燃氣碳排放因子×燃氣比例;燃煤燃氣比例,參考發電量或裝機量